司法部發布首批行政執法監督典型案例,廣州房票可購買市全域范圍內可售的新建商品房……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2024年11月12日宏觀要聞、機構觀點和財經數據。
總的看,“穩”和“進”依然是中國經濟的主基調。
分析師普遍認為,赤字率突破3%既有必要,也有較大的可能性。
地方政府仍需每年化債4600億元,增量資金來源可能包括:增加非稅收入,比如允許國道改造收費等;增加稅收收入,比如,推進消費稅改革;以及,與債權人協調,減輕償債壓力。
受地方債置換、房地產成交上升影響,M1增速有望繼續回升。
中汽協建議明年延續汽車“以舊換新”相關政策,幼兒園不得作為企業資產在境內外上市……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11月11日宏觀要聞、機構觀點和財經數據。
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志勇認為,增量財政政策的落地,就是在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,促進形成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,從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。
當前我們遇到的困難,是發展中的問題、轉型中的陣痛,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。
在節后消費需求走弱、供給增加的帶動下,10月豬肉、蔬菜價格均有所下行。
安排10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置換隱債,力度空前,反映出中央政府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并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心。
“今年以來,貨幣政策名義上是穩健的,實際是適度寬松的?!?/p>
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增加6萬億元地方債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,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……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11月8日宏觀要聞、機構觀點和財經數據。
化債思路發生根本轉變,一個重要變化是從“雙軌”管理轉向全部債務規范透明管理。
此外,從2024年開始,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,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,專門用于化債,兩者累計可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。
10月出口同比增長12.7%,央行召開外資金融機構座談會……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11月7日宏觀要聞、機構觀點和財經數據。
座談會上,潘功勝表示,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、經濟韌性強、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。